教育时讯
当前位置:
首页
|教育资讯|教育时讯
“文章与人品”看老师作家怎么破

作者: 来源:温州日报 发布日期:2015-06-08 浏览次数:

 

 昨天上午语文考试刚过,关于高考作文的评论和段子瞬间占据了各大社交网站的热点话题。有网友在论坛上总结今年高考作文难度排行榜,其中,浙江与湖北、湖南并列为“噩梦模式”,仅次于最难“地狱模式”的江苏。今年浙江的高考作文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,记者昨天就此采访我市文联主席、高中语文老师及高校文学博士,听听他们怎么破题。

 

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:

古人说:“言为心声”、“文如其人”。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,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。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。

金代元好问《论诗绝句》却认为“心画心声总失真,文章宁复见为人”。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。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。

对此你有什么看法?要求考生写一篇文章阐明自己的观点。

 

胜人一筹比较难

温州二外语文老师 周甲津

较之以往,今年的作文题在审题上设置的障碍少了,能让学生一目了然。其立意的角度主要有:(1)文品与人品相一致;(2)文品与人品不一致;(3)文品与人品有时一致,有时不一致。在文体要求上,更倾向于写议论性的文章。

审题容易了,但写作的整体难度却并没有因此降低,其原因主要有两点:首先是话题陌生,理论性强,这就增加了学生在立意上的难度;其次该题需要一定的阅读量,不仅要读文还要读人,对大多数考生来讲,这点无疑是不足的。

在立意上,得平均分相对简单,但胜人一筹却不容易。他给考生提出了两点建议:一是化陌生为熟悉,即联系自己的写作体验去分析一致或不一致的原因及其应对方法,这是立意深化的突破口;二是运用同中求异,异中求同的思维,即从一致中发现不一致,从不一致中发现一致,这样可以在立意上显示思辨性。

今年的命题还可能给中学语文老师透露一个信号,那就是语文教学要格外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,阅读不仅要有一定的广度,还要有一定的深度。此外,课外阅读还应该贯穿从小学到高中的整个学习过程,要分阶段有序推进,最好能有足够的课时开设阅读讨论课。

 

亦实亦虚好操作

温州市文联主席王手

从写作的角度讲,这应该是作者比较乐意写的话题,既可以虚写,阐述人品与文章的关系,也可以实写有实质内容的、抒发志向的散文。

人们常说,一个人立足社会,不是靠他有多少聪明,掌握了多少知识,而是靠他的品行,决定了他人生的路走多远走多好。

我喜欢实写文章,开头可以有一个“人品与文章”、“品行与人生”的相关议论,定一下文章的调子,然后化开去,实打实地写一个对自己品行历练有深刻印象的例子,照着这个例子,再演绎对自己某个阶段有影响的走向或人生图景,把主题提高到“做好人生的大文章”,这样,这篇作文就算完成了。

 

发散思维也无妨

温州大学人文学院老师、文学博士 崔勇

我非常认同今年浙江的作文考题:首先是观点明晰,节省考生审题时间,其次是考察了学生的日常积累、阅读水平以及写作能力。

一些思考较深的考生还可以发散思维,写写中西文化在文学写作上的差异。比如,中国传统强调“颜文合一”,文如其人,人如其文,把读书写文章看成是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,而西方文化则是把文品和人品相对分离,更强调写作的技巧和手法。考生如果从这方面切入,会写出不一样的文章。

此外,考生还可以联系现实,举出一些“颜文不一”的例子。比如“语言腐败”,一些官员常常在公开场合对反腐败等问题夸夸其谈,然而实际上他自己就是一个腐败的人。

【瓯网记者  潘舒畅】

 

 

教育资讯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